廣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曾國歡撰寫文章,文中詳細介紹了廣東台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所准備的相關報道策劃。
從8月15日起,廣東廣播電視台旗下廣東衛視的《廣東新聞聯播》、廣東電台調頻FM91.4的《全省新聞聯播》,以及荔枝網同期推出10集大型系列報道——《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以高鐵這張“中國名片”為行進線路,記者沿途尋訪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抗戰地標,將抗戰和當下的發展相結合,說古道今,在弘揚抗戰精神內涵的同時,也反映今天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現抗戰精神在現代的傳承。
對於如何做好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這一重大報道,廣東廣播電視台進行了廣泛討論和深入思考。最后一致認為,習總書記提出的“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就是報道的最好主題。
抗日戰爭 為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記憶,更為珍貴的是它所熔鑄和升華的偉大民族精神——抗戰精神,抗戰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今天同樣具有現實意義。根據這一主題的邏輯關系,梳理出整個報道的兩個關鍵詞:抗戰精神、中國夢。
一個好的報道,離不開好的立意或者說獨特的視角。當今,最讓中國人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堪稱世界第一的中國高鐵,高鐵不但是中國高速發展的見証,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而高鐵沿線不乏當年抗戰的戰場,所以廣東廣播電視台用高鐵作為整個系列報道的串聯線索,選擇以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作為整個報道的切入點,不僅在立意上獨辟蹊徑,而且付於了報道以強烈的象征意義: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教訓。
歷經70年崢嶸歲月,今天富強的中國正以全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正一步步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廣東廣播電視台的這組系列報道是以廣州和深圳為出發點,攝制組乘坐著高鐵,分別沿廈深線、武廣線、貴廣線和南廣線4條高速鐵路,開啟尋訪之路。其中,廈深線上有東江縱隊抗戰地區-惠州、韓江縱隊抗戰地區-潮州,武廣線上有粵北會戰發生地-韶關、衡陽保衛戰戰場-衡陽、日本簽訂投降書的地點-芷江,貴廣線有廣西桂林保衛戰、貴州獨山深河橋戰役。南廣線有肇慶海軍馬口紀念碑、廣西貴港香江阻擊戰等。
當高鐵這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名片”與抗戰一相遇,其獨特新穎的報道視角就注定了這組報道對受眾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報道中記者善於運用內涵豐富的細節,為報道平添了內在力量。
比如8月17日播出的《韶關:昔日戰場 今日重振工業雄風》一片,一位抗戰老戰士在向記者描述當年抗日戰場的場景時,最后反復念叨:日本鬼子的大炮、機槍很厲害,我們武器差,好慘烈!畫面一轉,就是韶關新的工業園區的鏡頭,講述新的成就。記者的寓意、報道的主題通過細節得以展現,中華民族為何飽受欺凌,因為落后,這樣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的中國在抗戰精神的傳承中正在走向富強。
類似的細節捕捉和運用,在這組系列中還有很多,使高鐵串起的抗戰故事在吸引力方面加分不少,並增強了報道的張力。
在報道中,記者並不像之前其他的抗戰報道那樣,隻著眼於找一到兩位抗戰老兵,回憶那段歷史和歲月,而是每到一地,都會努力尋找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印記”,由這個標志物開始切入。
比如8月15日播出的《惠州:緬懷東縱歷史 弘揚抗戰精神》中,記者就找到了一台收藏在東縱博物館內的印刷機,由這台印刷機開始講述東縱在抗戰時期是如何通過辦報,來宣傳抗日的故事,又比如8月17日播出的《韶關:昔日戰場 今日重振工業雄風》一片中,記者選擇的“印記”則是在粵北會戰中發揮作用的帽子峰峰頂的碉堡群,從碉堡群開始講述粵北會戰的史實。
而在8月19日播出的《衡陽:抗戰名城 現代物流促發展》一片中,記者找到的“印記”,則是衡陽保衛戰中唯一一個沒有讓日軍攻陷的陣地——五桂嶺,從這裡開始講述衡陽保衛戰的歷史。
8月25日播出的《獨山:日軍“瘋狂絕地” 變特色農業小城》一片中,其“印記”就是深河橋。而9月1日播出的《廣州:堅持敵后游擊戰 見証日軍投降》一片中,“印記”是中山紀念堂。具像化的“印記”,讓受眾更容易,也能更清晰記住抗戰往事。
《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系列報道並沒有簡單停留在對抗戰往事的還原和展現上,而是更進一步將抗戰地標當下的發展建設也表現出來,展現 70多年后,這些無數中國軍民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就。
比如8月16日播出的《韓江縱隊:敵后人民抗戰的洪流》一片,除了敘述韓江縱隊組織軍民抗戰的故事外,還專門講了韓江縱隊老戰士黃銳鋒的后人在潮州這個千年“瓷都”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生產瓷器的故事,進而講述了潮州人如何把創新技術作為帶動瓷器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經過多次失敗后,最終成功研制出失傳已久的“曜變天目”的故事。
又比如8月25日播出的《獨山:日軍“瘋狂絕地” 變特色農業小城》一片中,記者除了採訪當年獨山人民抗爭的歷史外,還採訪了一位抗戰時期舉家遷到獨山的廣東順德人周禮,在獨山扎根后,他開始學習制作當地特產鹽酸菜。他說高鐵通了以后,很多外地人來這裡買鹽酸菜。他希望以后能把鹽酸菜賣到廣東老家。一個小故事就把當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特點展現出來。
再比如8月19日播出的《衡陽:抗戰名城現代物流促發展》一片中,除了到紀念館採訪衡陽保衛戰的情況外,記者還採訪了衡陽南郊的白沙洲物流園,通過這個園區將衡陽借助區位交通優勢,特別是京廣、湘桂兩條高鐵相繼開通后,把現代物流業作為經濟發展新動力的發展思路展現出來。
作為抗戰地標,《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尋訪的每個地方都曾經發生過中國軍隊浴血奮戰、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跡。而今天,在這些抗戰英雄曾戰斗過的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各具特色,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卻一直傳承了下來,深深地融入今天社會的各個方面。這也是《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所要努力展現的東西。
《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系列報道從8月15日起,同期在廣東衛視、廣東電台和荔枝網中播出。視頻版、音頻版和網絡版的整體行動,多平台多手段運用,使報道更容易形成宣傳攻勢,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張晉升在看了系列報道后說,紀念抗戰的意義,不僅在於還原歷史的記憶,還在於通過歷史與現實的觀照,呈現國家、民族和個人相互關聯的奮斗過程,激發國人續寫中國故事、實現中國夢的責任與激情,《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廣東社科一位工作人員在看完整個系列報道后說,節目選題角度新穎,之前沒有其他電視台制作過類似節目。把抗戰和高鐵,還有各地的經濟文化建設發展聯系在一起,讓觀眾能夠系統了解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取得的成就和變化。貴州獨山縣委宣傳部的一位同志看完了《獨山:日軍“瘋狂絕地” 變特色農業小城》一片后認為,廣東廣播電視台能夠把獨山人民當年頑強抵抗侵略者的精神和現在當地發展相結合,既能知史,又能讓人思今,很有深度。
廣西桂林文聯的負責人在看了《桂林:昔日血染漓江水如今繁華“文化城”》后說:“很多人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卻不知道當年桂林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更不知道桂林曾是抗戰時期著名的文化之都,是全國抗戰文化的傳播輻射中心和光輝旗幟,感謝廣東廣播電視台能夠對桂林傳承抗戰文化精神的事情進行宣傳報道。”